第406章 殿试_大唐:我真不想当皇上啊!
笔趣阁 > 大唐:我真不想当皇上啊! > 第406章 殿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06章 殿试

  第四百零六章殿试看到骆宾王,李炎突然想起了历史上骆宾王的一个典故。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而骆宾王则为徐敬业起草了讨武檄文,这篇讨武檄文写的酣畅淋漓,文采飞扬,武则天看后只觉头上生汗,头痛病都被骂好了。武则天对属下说,有骆宾王这样的人才而不能任用,这是宰相的过失。由此可见,骆宾王的才华有多么出众,历史上,在徐敬业兵败之后,骆宾王就此失踪,不知去向,在李炎看来,要么骆宾王死在乱军之中,要么隐姓埋名,远走它乡,而武则天已说了要任用骆宾王,所以,骆宾王死于乱军之中的可能性更大。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大才子,却死于乱军之中,实在是一大损失。看看人家这个卖相,比卢照邻真的要好上太多。当下李炎就问道:“你就是七岁能咏鹅的骆宾王?”

  骆宾王心中一听很是高兴,心说太子竟然知道自己的事迹,这是一件好事情。“回殿下,那还是小时候的事情,不值一提。”

  “小时就如此聪明,大了自也不会太差,准备好,请听题,说门没关,两个女人在屋里洗澡,一个陌生男人直接走了进去,但这两个女人却没有喊救命,问这是为什么?”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被雷了个外焦里嫩,上官仪直咳嗽,向李炎连使眼色,心说殿下这回是玩大了,这可是殿试,怎么能问这种带颜色的问题?房玄龄也是老脸通红,将头低了下去。骆宾王先是一愣,随后正色道:“殿下,那是因为,两个女人是准备洗净枣来招待远来的客人。”

  “回答正确!”

  李炎心说,这骆宾王确实脑子转得快,这么快就想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一旁的上官仪和房玄龄都有些脸红,心说原来如此,此枣非彼澡,还好自己没有说什么,不然就闹大笑话了。李炎很是满意上官仪的回答,然后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各是什么?”

  骆宾王想了想说道:“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忠君爱国,可惜我只是一介文弱书生,只能动动笔杆子,而无法拿起刀箭为国效力,这是我最大的缺点。”

  李炎一点头,骆宾王说的很好,也很真诚,李炎也相信他说的是心里话,从另一个时空骆宾王的所作所为来看,这优缺点确实是他真实写照。李炎为骆宾王打了分数,接下来,李炎开始一个接一个的殿试这八十八个入选的士子。由于人数太多,所以李炎一直从早上忙活到黄昏时分,对于这些士子的回答,李炎都给了分数。天渐渐暗了下来,李炎和上官仪已是饥肠辘辘,房玄龄先是站着,后是蹲着,最后李炎让人给他找了把椅子让他坐下。不过就算是这样,房玄龄也饿得够呛,众人都盼着早点面试完毕。出乎意料的是,一向有些玩世不恭的李炎这一次却格外的认真,很是用心的提出问题,给入选的士子们打分。李炎的眼光也很是毒辣,段宝玄、刘燕客等人在殿试中的表现也都非常出色,众士子殿试完成之后也到了殿外等候,一个个也都是饥肠辘辘。终于到了最后一个士子入殿,这最后一个士子,正是狄仁杰,其实以狄仁杰的成绩,应该早点将他宣入殿中,但是李炎却把他放到了最后,这是因为,李炎对于另一个时空历史上的狄仁杰太熟悉了,他相信狄仁杰的才干,也相信狄仁杰的忠君爱国之心。之所以最后宣狄仁杰入殿,是因为狄仁杰的年纪太小,只有十三岁,李炎这么做,为的就是怕他骄傲,想要磨一磨他的心性。李炎看向狄仁杰,微微一笑说道:“狄仁杰,你有什么志向?”

  狄仁杰朗声说道:“为大唐昌盛添砖加瓦,为百姓衣食无忧而勤勉,为天下大同而奋斗!”

  对于狄仁杰的回答,李炎是相当满意的,本来李炎想让狄仁杰做状元,但又一想,狄仁杰还是太年轻,少年得志未免张扬,这对他未来的发展并不太好,狄仁杰还有长远的未来,就让他一点点磨砺自己,未来的大唐,还是要靠狄仁杰来主持的!当下,李炎下达了名次,头榜三甲分别是卢照邻、骆宾王、段宝玄,其中卢照邻为状元,骆宾王为榜眼,段宝玄为探花。二榜三甲第一名是狄仁杰,第二名是刘燕客,第三名是杜楚予。其余士子也都录取,当庭发榜,一时之间,众士子欢欣雀跃,高兴不已,一旁的房玄龄已经累得坐在椅子上说不出话来。当下李炎让人将名次立即交给李世民,看到众人饥肠辘辘的样子,李炎当即让人在大兴殿摆宴,同时将李世民也请了过来,君臣同乐,一片祥和气象。李炎看了看这一次入围的士子名单,虽然也有卢照邻这样五姓七望的子弟,但这八十八个士子绝大多数都是庶族出身,关陇集团子弟更是一个都没有,这样一来,下中李炎的心愿,利用这种新的明经举制度来摧毁五姓七望在朝中不断形成垄断的势头。而且这次明经举入选的八十八个士子,都是通过考试,由李炎亲自选拔,表面上说是天子门生,实际上,他们这八十八人都可以算做是李炎的门生。古人是十分重视师徒门生关系的,这样一来,这八十八人日后也就成为了李炎的班底,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安排到各个重要的岗位,从而使李炎形成势力,当李炎成为皇帝之时,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替李炎维护朝廷和地方的稳定,护着李炎登上皇位。随着朝廷发放榜单,整个大唐也是议论纷纷,五姓七望中的很多人恨得咬牙切齿。说起来,如果是原来的明经举制度,那么地方官员推荐的多是五姓七望和山东豪族的子弟,但现在明经举经过了李炎的改革,这样一来,五姓七望和山东豪族的子弟失去了原有在政治上的优势,未来发展下去,必然声势日渐衰微。而对于全国大多数百姓而言,明经举的改良为他们提供了一条通往仕途的捷径,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很多庶族的读书人都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刻苦,有真才实学,未来就有登堂入阁的机会……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o.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o.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